shí

路无拾遗

拼音lù wú shí yí

注音ㄌㄨˋ ㄨˊ ㄕˊ ㄧˊ

繁体路無拾遺

感情中性成语

近义词路不拾遗

路无拾遗的意思

折叠 展开

见“路不拾遗”。

出处《孔子家语・相鲁》:“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如礼年五十异食也强弱异任、任谓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社会风气好。

路无拾遗的详细解释

折叠 展开

【释义】

即“路不拾遗”。见“路不拾遗”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路不拾遗”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路不拾遗”原作“道不拾遗”。商鞅原本是卫国的贵族,喜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后公叔痤死,魏王不用,于是逃亡至秦国,得到秦孝公赏识,用为秦国宰相。商鞅治理秦国,实行变法,施行法令极其澈底,一切公正无私。惩治犯罪之人,不避强权贵族;奖赏有功者,也不会偏袒亲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处罚其老师,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后,路上有别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不会把它捡起来据为己有,人民对于不应得的东西,也不会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军政方面,国家军备也显得十分强大,诸侯各国因此都很畏惧秦国。后来“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于形容社会风气良好。“路不拾遗”的实际例子,分别在《韩非子・内储说下》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记载:孔子在鲁国的时候,把鲁国治理得很好。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当了五年宰相,也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二者都让国家出现了“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

【书证】

  • 01.《孔子家语・卷一・相鲁》:“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 02.明・徐元《八义记》第一五出:“今夕拜告神祗,愿满朝文武,各依官职,谗言不入,军民路无拾遗。”

路无拾遗的翻译

折叠 展开
  1. No one picks up and pockets anything lost on the road.

路无拾遗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shíshè), 扌部,共9画

1、拾 [ shí ]

捡,从地上拿起。如:~草。~粪。~零(捡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题)。~取。俯~皆是。~人牙慧。

收,敛,整理。如:收~。~掇。

“十”的大写。

旧称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护袖。

2、拾 [ shè ]

古同“涉”,历,经由。如:~级而上。

读音(wú), 一部,共4画

1、无 [ wú ]

没有,与“有”相对;不。如:~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

读音(lù), 足部,共13画

1、路 [ lù ]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如:道~。公~。水~。陆~。~途。~程。~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相逢。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如:思~。生~。出~。~子。~数( shù )。

方面,地区。如:外~货。各~人马。

种类。如:一~货色。

大,正:“厥声载~”。~门(宫室最内的正门)。~车(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舆(古代君主所乘的车)。~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

车。如:筚~。乘~。

姓。

读音(yí), 辶部,共12画

1、遗 [ yí ]

丢失。如:~失。~落。

漏掉。如:~忘。~漏。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如:补~。路不拾~。

余,留。如:~留。~俗。~闻。~址。~风。~憾。~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死人留下的。如:~骨。~言。~嘱。

不自觉地排泄。如:~尿。~精。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如:~传。

抛弃。如:~弃。

路无拾遗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