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辰集下 部首:欠部
武英殿刻本: 第1357頁,第18字
同文書局本: 第567頁,第22字
標點整理本: 第516頁,第22字
音《廣韻》、《集韻》𡘋居月切,音厥。《玉篇》:掘也。一曰發也、穿也。
义又,同「瘚」。《說文》:逆氣也。《列子・殷湯篇》:吳楚有大木,其名爲櫾,食其皮汁,已憤欮之疾。【註】欮,同「瘚」。
卷目:考證・辰集下 部首:欠部
愛日堂藏本: 第336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53頁,第18字
《列子・殷湯篇》
謹照原書改湯問篇。
注解
〔欮〕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下,康熙部首是欠部。
〔欮〕字拼音是jué,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屰、欠。
〔欮〕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ué] ⑴ 同“瘚”。气逆病。《集韻•月韻》:“瘚,《説文》:‘屰气也。’或省。”⑵ 同“撅(掘)”。挖掘;发掘。《廣雅•釋詁三》:“欮,穿也。”王念孫疏證:“《玉篇》:‘欮,掘也。’《隱公元年•左傳》:‘闕地及泉。’《逸周書•周祝解》:‘豲有蚤而不敢以撅。’字並與欮同。”《廣韻•月韻》:“欮,發也。”⑶ 通“蹶”。跌倒;挫折。《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德經》:“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欮”按:今本《老子》第三十九章作“將恐蹶”。
欮字康熙字典的释义由查字典网整理而成,释义内容是基于开放的康熙字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