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ūcānghǎi

珠遗沧海

拼音zhū yí cāng hǎi

注音ㄓㄨ ㄧˊ ㄘㄤ ㄏㄞˇ

繁体珠遺滄海

近义词沧海遗珠

珠遗沧海的详细解释

折叠 展开

【释义】

即“沧海遗珠”。见“沧海遗珠”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沧海遗珠”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狄仁杰(公元630—700),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人,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据《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列传》载,狄仁杰的祖父和父亲均在朝为官,家学渊源深厚,使他从小便受到严格的教育,潜心研究学问。在他小时候,有次门人被人杀害,官吏便到狄家来盘问案情,所有人都争著向官吏辩护自己的清白,只有狄仁杰继续专心读书,没有受到影响。后来狄仁杰以明经举第,出任为汴州参军。但是他上任不久,就被其他官吏诬陷,由黜陟使阎立本审讯。在审讯时,狄仁杰据理直言,陈诉冤情,由于对答如流,让阎立本十分惊讶,临走时称赞道:“孔子曾说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的人格品行。今日我见你的表现,而国家不能重用你,你可以说是遗漏在沧海里的一颗明珠啊!”阎立本就荐举他为并州法曹参军。狄仁杰一生忠于唐室,勤于吏职,政绩颇著,又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及人民的拥戴,终能上承贞观,下继开元,为唐朝开展另一个盛世。后来原文中的“沧海遗珠”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或珍贵事物。 如果单就“遗珠”的典故来看,那在《庄子・天地》里头就已经有一则关于“遗珠”的寓言。传说黄帝到赤水北方游历,在路上遗失了宝珠,便派出足智多谋的知去寻找,结果没有找到;于是又派眼明手快的离朱和吃诟去寻找,还是没有找到;最后黄帝没法子,只好派出平时就糊里糊涂的象罔,结果宝珠却被他找到了。因此黄帝惊讶道:“我派出那么多精明干练的臣子去找宝珠都没有用,怎么会被最糊涂的象罔找到了呢?”故事里的宝珠,其实是代表道家所主张的道,它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法用人的五官或情智来描述、捕捉,如果想要勉强得到,只会离道越来越远。因此庄子藉著糊涂的象罔找到宝珠,比喻唯有离形去智,方能领悟真道。

【书证】

  • 01.宋・秦观〈贺钱学士启〉:“卓尔珠遗于沧海,申之以闻见之洽,重之以探讨之精。”
  • 02.宋・李季可〈松窗百说跋〉:“所惜出之稍晚,未经《四库全书》采录,俾藏之天府,垂示无穷,不无珠遗沧海之慨尔。”

珠遗沧海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cāng), 氵部,共7画

1、沧 [ cāng ]

暗绿色(指水)如:~海。~浪。~海遗珠(喻被埋没的人才)。~海桑田。~海一粟。

寒,冷:“日初出,~~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读音(hǎi), 氵部,共10画

1、海 [ hǎi ]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如:~洋。~域。~拔。~疆。~内。~岸。~誓山盟。五湖四~。

用于湖泊名称。如:青~。中南~。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如:~碗。~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口。

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的。如:人山人~。火~。

漫无目标地。如:~骂。~找。

古代指从外国来的。如:~棠。

特指中国上海。如:~派。

姓。

读音(zhū), 王部,共10画

1、珠 [ zhū ]

蛤蚌因沙粒窜入壳内受到刺激而分泌的物质,逐层包起来形成圆粒,乳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可做装饰品,亦可入药。称“珍珠”(亦作“真珠”,简称“珠”)如:~蚌。~宝。~花。夜明~。~玑(喻优美的词藻或诗文)。~联璧合(珍珠联成串,美玉放在一起,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像珠子的东西。如:汗~。泪~。露~。

读音(yí), 辶部,共12画

1、遗 [ yí ]

丢失。如:~失。~落。

漏掉。如:~忘。~漏。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如:补~。路不拾~。

余,留。如:~留。~俗。~闻。~址。~风。~憾。~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死人留下的。如:~骨。~言。~嘱。

不自觉地排泄。如:~尿。~精。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如:~传。

抛弃。如:~弃。

珠遗沧海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