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ěrㄦˇ

耳部 共6画 独体字 U+8033 CJK 基本汉字

耳部

6画

独体字

象形字

BGHG

SJ

CE

10400

5101

2290

U+8033

横、竖、竖、横、横、横

耳字概述

纠错

〔耳〕字拼音是(ěr),部首是耳部,总笔画是6画,是独体字。

〔耳〕字是独体字,五行属火。

〔耳〕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是耳朵。

〔耳〕字仓颉码是SJ,五笔是BGHG,四角号码是10400,郑码是CE,中文电码是5101,区位码是2290

〔耳〕字的UNICODE是U+8033,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2819,UTF-32:00008033,UTF-8:E8 80 B3。

〔耳〕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0369,属常用字

耳的笔顺

纠错
Loading...

五行相同的字

更多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耳的意思

纠错

ěrㄦˇ

基本解释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 bèi )。~垂。~鬓厮磨( mó )。~穴。~聪目明。~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

详细解释

名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同本义。

ear;

耳,主听也。 —— 《说文》耳者,肾之候。 —— 《白虎通·情性》耳者,心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鬼谷子·权篇》坎为耳。 —— 《易·说卦》忠言逆耳利于行。 —— 明· 刘基《苦斋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宋· 苏轼《石钟山记》

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3.听觉,听力 。

sense of hearing;

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4.耳状的东西 。

an ear-like thing;

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5.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 —— 杜甫《秋雨叹三首》

6.位置在两旁的

耳门;耳房。

动词

1.听到,听说 。

hear; listen;

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附耳而语 。

whisper;

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通“”。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 —— 《庄子·天运》

语气词

1.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 —— 唐· 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 —— 《史记》

2.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相当于“”、“”、“

田横,齐之壮士耳。 —— 《资治通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史记》

连词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耳字的翻译

纠错
  1. ear; merely, only; handle
  2. Ohr, Radikal Nr. 128 = Ohr (Sprachw)
  3. oreille, anse, (finale)​, 128e radical

耳的国语辞典解释

折叠 展开

ěrㄦˇ

详细解释

1.人及动物的听觉器官与平衡器官。可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2.凡器物两旁附有以便于提携的把手均称为“”。

《易经•鼎卦•六五》:“鼎,黄耳金铉。”《史记•卷二八•封禅书》:“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惧。”

3.形状像耳朵的东西。

木耳、银耳。

4.姓。如明代有耳元明。

5.二一四部首之一。

闻、听。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大夫,晋重列也。今无功而受,非晋臣之意,君其耳而未之目邪?”《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孝景王皇后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

1.位于句末,表决定的意思。相当于“”、“”。

《史记•卷一一○•匈奴传》:“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

2.位于句末,表限制的意思。相当于“而已”、“罢了”。

《论语•阳货》:“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耳的两岸词典解释

折叠 展开

ěrㄦˇ

详细解释

1.耳朵。

耳垢、耳聪目明。

2.外形像耳朵的东西。

木耳、银耳。

3.位置在两侧的。

耳房、耳门。

4.〈书〉助词。用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等,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5.姓。

6.二一四部首之一。

耳的字源字形

纠错

耳(甲骨文·商·𠂤组) 甲骨文 𠂤组

耳(甲骨文·商·𠂤宾间) 甲骨文 𠂤宾间

耳(甲骨文·商·子组) 甲骨文 子组

耳(甲骨文·商·午组) 甲骨文 午组

耳(甲骨文·商·宾组) 甲骨文 宾组

耳(甲骨文·商·无名组) 甲骨文 无名组

耳(金文·商·商) 金文

耳(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耳(金文·西周·西周早期或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或中期

耳(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包山

耳(简·楚〔战国〕·郭店) 楚〔战国〕 郭店

耳(简·楚〔战国〕·上博) 楚〔战国〕 上博

耳(简·秦·放马滩) 放马滩

耳(简·秦·睡虎地) 睡虎地

耳(简·秦·关沮) 关沮

耳(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耳(传抄·魏·三体石经) 传抄 三体石经

耳(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耳(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耳(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耳(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耳(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耳(传抄·宋·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传抄 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耳(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耳(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耳(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