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他合切頁碼第363頁,第12字續丁孫
𤂽
異體濕
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从水𣊡聲。桑欽云:出平原高唐。
蔣注《五經文字》:𤂽濕,他帀反,上《說文》,下經典相承隸省,兖州水名,經典相承以爲燥濕之濕,别以漯爲此字,見《夏書》與《釋文》,同與字,義不同。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它合反頁碼第880頁,第1行,第1字述
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從水𣊡聲。桑欽云:出平原高唐。
鍇注臣鍇按:《漢書》:「禹治濕水出東郡東武陽縣,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里。」𣊡,午合反。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它合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2142頁,第2字許惟賢第934頁,第1字
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
段注東郡東武陽,二志同。今山東曹州府朝城縣縣東南有東武陽城是也。《前志》東武陽下曰: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里。過郡三者,東郡平原千乘也。《水經》曰:河水,又東北過高唐縣東。注云:河水於縣漯水注之。漯水上承河水於東武陽縣東南,而北逕武陽新城東。又逕東武陽故城南。又北逕陽平縣故城東。又北絶莘道城之西北。又東北逕樂平縣故城東。又北逕𦕼城縣故城西。又東北逕淸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文鄉城東南。又東北逕博平縣故城南。又東北逕瑗縣故城西。又東北逕高唐縣故城東。又東北逕濕陰縣故城北。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崔氏城北。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建信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千乘縣二城閒。又東北爲馬常坈。亂河枝流而入於海。按此班,許所說故道也。《河渠書》。禹以爲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爲敗。乃厮二渠以引其河。《漢書・音義》曰: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則漯川。出貝丘者,王莽時遂空。唯用漯耳。玉裁謂濕水故瀆,今不可詳。
从水。㬎聲。
段注它合切。七部。按《日部》㬎讀若唫。此濕所以在七部也。漢隷以濕爲燥溼字。乃以漯爲泲濕字。累者,俗絫字。在十六部。於音殊遠隔也。
桑欽云:出平原高唐。
段注平原郡高唐,二志同。今山東濟南府禹城縣西南有高唐故城。《左傳》襄十九年,廿五年,昭十年,哀十年之高唐也。《前志》高唐下曰:桑欽言漯水所出。酈注河水篇云:按竹書,《穆天子傳》兩言濕水。尋其沿歴逕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葢津流所出。次於是閒也。玉裁按。桑舉其源之近者耳。今禹城縣濕水已不可詳。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或省作□,後誤作漯,故漯水即濕水也。
漢省作□,後人加丨於□,變為漯字。
今形誤為漯(蓋省作漯故)。以形、義相近而借為溼。
濕【塔】《孟子》作「漯」,形誤也。
濕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18頁,第1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12頁,第7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691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69頁,第14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32頁,第19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574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670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337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308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85頁,第15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54頁,第7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793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760頁【補遺】第17631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437頁,第3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944頁【崇文】第377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524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448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50頁,第3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010頁,第2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