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公戶切頁碼第67頁,第15字續丁孫
古
故也。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凡古之屬皆从古。
鉉注臣鉉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
𠖠
古文古。
附注《說文新證》:「古,本義為堅固,『故也』為假借義。甲骨文从『毌』(象盾形),『口』形是指事符號,『毌』可能有兼聲的作用。『毌』是古人以為最堅固的物品之一,於是在造表示『堅固』的概念的字時,便以『毌』字加上『口』形來表示。金文的『古』字上部的『毌』形漸漸線條化,至春秋戰國時代,上部變成『十』字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五反切昆覩反頁碼第191頁,第3行,第1字述
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凡古之屬,皆從古。
鍇注臣鍇曰:「古者無文字,口相傳也。」
反切………頁碼第191頁,第4行,第1字述
古文古。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公戸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352頁,第1字許惟賢第158頁,第7字
故也。
段注《邶風》、《大雅・毛傳》曰:古,故也。《攵部》曰:故,使爲之也。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備於古。故曰古,故也。《逸周書》。天爲古。地爲久。鄭注尚書稽古爲同天。
从十口。識前言者也。
段注識前言者口也。至於十則展轉因襲。是爲自古在昔矣。公戸切。五部。
凡古之屬皆从古。
古文古。
白话解释
古,故旧。字形采用“十、口”会义。表示能记忆先人圣语的人。所有与古相关的字,都采用“古”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古」,原本作,上從十,下從口。一口為一代,十口為十代,相繼傳承,歷時長久。即事經許多代的人輾轉流傳,年代自必久遠。其另一形作,因被借為方國之名,就加(ㄨㄟˊ wéi)以示區別,則其構形為從、古聲。金文、戰國文字、篆文之形都承甲骨文而來,隸書、楷書繼之而不變,當為從十、從口以會意。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古文是晚周俗體。
古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134頁,第7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91頁,第7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56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91頁,第10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86頁,第8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99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514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1233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447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55頁,第3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92頁,第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685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2868頁【補遺】第16418頁【後編】第18230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639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87頁【崇文】第74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262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154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683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242頁,第7字 |
笔画相同的字
更多- zhèng,zhēng 正
- yǒng 永
- bái 白
- shēng 生
- mín 民
- dōng 冬
- gān 甘
- shèng,kū 圣
- níng,nìng,zhù 宁
- píng 平
- huì 卉
- hé 禾
- rǎn 冉
- qiǎo 巧
- yìn 印
- shí,dàn 石
- gōng 功
- wèi 未
- ài,yì 艾
- shì 仕
- bì 必
- jiā 加
- yù 玉
- qiú 叴
- zī,zǐ,zǎi 仔
- kě,kè 可
- líng,lǐng,lìng 令
- tián 田
- yāng 央
- guā 瓜
- wù 戊
- qiān 阡
- sì 四
- shēn 申
- qiū 丘
- ní 尼
- běn 本
- gǔ 古
- chū 出
- shǐ 史
- pí 皮
- hóng 弘
- jiǎ 甲
- mǎo 卯
- bàn 半
- rèn 仞
- xuán 玄
- fù 付
- dài 代
- lì 立
- zuǒ 左
- běi,bèi 北
- sī 司
- mǐn 皿
- mù 目
- dàn 旦
- qù 去
- tīng 汀
- qióng 邛
- zhī 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