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戌集中 部首:阜部
武英殿刻本: 第3223頁,第9字
同文書局本: 第1346頁,第14字
標點整理本: 第1335頁,第13字
音《唐韻》:客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丘庚切,𡘋音砊。《說文》:閬也。《玉篇》:埳也、池也。《爾雅・釋詁》:阬阬,虛也。【註】阬阬,謂阬壍也。【疏】阬阬者,坎陷之虛也。《史記・貨殖傳》:馳阬谷。《廣韻》同「坑」,亦同「硎」。
义又,《增韻》:陷也。《史記・秦始皇紀》: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义又,長阬,地名。《前漢・趙充國傳》:出鹽澤,過長阬。
音又,姓。《左傳・哀十四年》:司馬牛卒於魯郭門之外,阬氏葬諸丘輿。【註】阬氏,魯人也。【釋文】阬,苦庚反,或音岡。
音又,《集韻》:居郎切,音岡 —— 地名。
义又,《莊子・天運篇》:在谷滿谷,在阬滿阬。塗郤守神㊟〔塗卻守神〕,以物爲量。《楚辭・九歌》:高飛兮安翔,乗淸氣兮御隂陽;吾與君兮齊速,導帝之兮九阬。
义又,揚雄〈甘泉賦〉:𨻰衆車於東阬。【註】師古曰:阬,大阜也 —— 讀與岡同。一曰東阬,東海也。
音又,《廣韻》:苦浪切;《集韻》:口浪切,𡘋音抗。《廣韻》:門也。《集韻》:坑也。
注解
〔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中,康熙部首是阜部。
〔阬〕字拼音是kē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亢。
〔阬〕字造字法是坑的异体字)(形声。从阜( fù ),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亢声。本义是洼地,土坑。
〔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kēng] ⑴ 同“坑”。《玉篇•阜部》:“阬,亦作坑。”①地洞。也指洼地。《説文•盲部》:“阬,門也。”按:“門”,宋本作“閬”。②池;沟。《玉篇•阜部》:“阬,池也。”《增韻•庚韻》:“阬,塹溝也。”③坑杀,活埋。《增韻•庚韻》:“阬,陷也。亦作坑。⑵ 姓。《左傳•哀公十四年》:“(司馬牛)卒於魯郭門之外,阬氏葬諸丘輿。”㈡ [kàng] ⑴ 门。《廣韻•宕韻》:“阬,門也。”⑵ 通“抗”。对抗。《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崔錯癹骫,阬衡閜砢。”㈢ [gāng] ⑴ 大山坡;大土山。《文選•揚雄〈羽獵賦〉》:“跇巒阬,超唐陂。”⑵ 地名。《集韻•唐韻》:“阬,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