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458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26頁,第7字
標點整理本: 第994頁,第6字
音《唐韻》、《集韻》𡘋蒲撥切,音跋。《說文》:草根也,春草根枯,引之而發土爲撥,故謂之茇。
义又,茇葀,草名。揚雄〈甘泉賦〉:攢幷閭與茇葀兮。
义又,草舍也。《詩・召南》:召伯所茇。《周禮・夏官》:中夏敎茇舍。【註】茇,草止之也,軍有草止之法。
音又,《玉篇》:補末切,音撥 —— 蓽茇,藥名。《南方草木狀》:蒟醬生於蕃國者,大而紫,謂之蓽茇。
义又,《本草》:藁,本一名藁茇。
义又,與跋通。《綱目》:茇涉至此,勞苦甚矣。
音又,《集韻》:博蓋切,音沛。《爾雅・釋草》:苕,黃華蔈,白華茇。
音又,《韻會》:分勿切 —— 通紼,竹𥯤絙也。《正韻》:又音廢 —— 義同。
注解
〔茇〕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茇〕字拼音是bá,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犮。
〔茇〕字造字法是形声。本义是草木根。
〔茇〕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á] ⑴ 草木的根。⑵ 在草舍住宿:“勿剪勿伐,召伯所~。”⑶ 拔除。⑷ 古同“跋”。⑸ 姓。
茇字康熙字典的释义由万卷国学网整理而成,释义内容是基于开放的康熙字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