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27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184頁,第7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1頁,第14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當沒切,敦入聲。《說文》:相謂也。《前漢・李陵傳》:立政曰:咄,少卿良苦。
义又,《廣韻》:呵也。《戰國策》:呴籍叱咄。《前漢・東方朔傳》:朔笑之曰:咄。【註】師古曰:咄,叱咄之聲。
义又,泉名。《寰宇記》:咄泉在淨戒寺北,人至泉旁,大叫大涌,小叫小涌,咄之則涌彌甚。
义又,《韻會》:咄咄,驚怪聲也。《後漢・嚴光傳》:帝卽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爲理耶。《晉書・殷浩傳》: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义又,《增韻》:咄嗟,咨語也。《晉書・石崇傳》:嘗爲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义又,《正字通》:或曰:汾晉之閒,尊者呼左右曰咄,左右必諾。司空圖作休沐記用之。
音又,《前漢・西域傳》:郁立師國,王治內咄谷。【註】咄,丁忽反。
音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都括切,音掇。《玉篇》:叱也。
音又,《前漢・東方朔傳》〔註〕:鄭展曰:咄,音豽 —— 裘之豽。〇【按】師古以鄧說爲非,然鄧有此音,今存之。
音又,叶都聿切。蘇轍〈香山賦〉:母令東坡,聞我而咄;奉持香山,稽首仙釋。
注解
〔咄〕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咄〕字拼音是duō,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出。
〔咄〕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口,出声。本义是呵叱声。
〔咄〕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uō] ⑴ 〔~~〕表示惊怪,如“~~怪事。”⑵ 表示呵叱:“~!你这光棍!那么简单”。
咄字康熙字典的释义由查字典网整理而成,释义内容是基于开放的康熙字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