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ì zhèng táng

避正堂

拼音
bì zhèng táng
注音
ㄅㄧˋ ㄓㄥˋ ㄊㄤˊ

避正堂的意思

词语解释

避正堂bì zhèng táng

  1. 亦作“避正殿”。

  2. 谓让出正厅。表示恭敬

引证解释

  1. 见“避正殿”。

  2. 谓让出正厅。表示恭敬。 汉书·曹参传》:“闻 胶西 有 盖公,善治 黄 老 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 盖公,盖公 为言治道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

    参 於是避正堂,舍 盖公 焉。”
    晋•皇甫《高士传·盖公》:“参(曹参 )悦,乃避正堂舍之,师事之。”
    亦省作“避堂”。 唐•苏颋 奉和尚书大理陆卿鸿胪刘卿见示之作》:“避堂貽后政,扫第发前机。”
    宋•范成大 《寄题鹿伯可见一堂》诗之一:“聊攀铁锁问何似岂敢避堂邀 盖公 ?”
    宋•赵与时 《宾退录》卷七:“子房 之师,实维 黄石 ; 曹参 避堂,以舍 盖公。”

网络解释

避正堂避正堂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ì zhèng táng,是指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

避正堂的字义分解

  • 拼音 táng 部首 总笔画 11

    ["正房,高大的房子。 ~屋。~客。~倌。礼~。澡~。同祖父的亲属关系。 ~房。~兄弟。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 大~。公~。过~。量词。 上了一~课。一~家具。"]详细解释

  • 拼音 zhèngzhēng 部首 总笔画 5

    ["不偏斜,与“歪”相对。 ~午。~中( zhōng )。~襟危坐。合于法则的。 ~当( dāng )。~派。~楷。~规。~大光明。~言厉色。拨乱反~。合于道理的。 ~道。~确。~义。~气。恰好。 ~好。~中( zhōng )下怀。表示动作在进行中。 他~在开会。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 ~面。~本。纯,不杂。 ~色。~宗。~统。纯~。改去偏差或错误。 ~骨。~误。~音。~本清源。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 ~方形。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 ~电。大于零的,与“负”相对。 ~数( shù )。姓。","〔~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详细解释

  • 拼音 部首 总笔画 16

    ["躲,设法躲开。 ~雨。~暑。~世。~讳。回~。~重就轻。~世绝俗。防止。 ~免。~孕。~嫌。~雷针。"]详细解释

避正堂的分字组词

避正堂的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