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g jiào

明教

拼音
míng jiào
注音
ㄇㄧㄥˊ ㄐㄧㄠˋ

明教的意思

词语解释

明教míng jiào

  1. 旧对别人言论书札敬称

    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战国策·魏策》

    (your) penetrating judgment;

翻译

  • 英语 Manicheism, same as 摩尼教
  • 法语 Manichéisme

引证解释

  1. 高明指教。对别人言论书札敬语

    《战国策·魏策一》:“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
    郭沫若 《看科学研究成绩展览诗:“思想武装自我遵循明教雷锋。”

  2. 明教育。

    《商君书·赏刑:“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

  3. 摩尼教发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混合道教佛教成分五代、宋、元 农民起义利用为组织的工具

    宋•陆游 条对状》:“伏缘此色人处处皆有, 淮南 谓之二禬子两浙 谓之牟尼教江东 谓之四果江西 谓之金刚禪, 福建 谓之明教,揭諦斋之类,名号不一。”
    王国维 《观堂别集·摩尼教流行中国考》:“至於 五季 尚有 陈州 母乙 之乱,明教禳鬼之事,及 大中祥符 重修《道藏》明教经典,乃得因缘编入。”

国语辞典

明教míng jiào

  1. 由摩尼教发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混合有道教、佛教等思想。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在五代、宋、元时,常被利用作为组织作乱的工具。最著名的有方腊之乱、王念经之乱。

  2. 高明的指教。

    《战国策·魏策一》:「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网络解释

明教 (宗教)明教正式名称为摩尼教,又作牟尼教,发源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ānī)所创立,受基督教伊朗祆教马兹达教义影响,是一种带有诺斯底主义色彩二元论宗教。主要教义为"二宗三际论",崇尚光明。

摩尼教约于六至七世纪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复由新疆传入漠北回纥,而盛行于该地。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应回纥之请,于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亦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间信仰从而改称明教明教相信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来临,故敢于造反,屡有反政府之举。自北宋末年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皆曾发生明教造反之事。其后明教又与弥勒教、白莲社相结合,而演变明代末年之白莲教明教一词至清代虽已不复见于文献,但“明王”出世之说,犹流传于民间。

明教的字义分解

  • 拼音 jiàojiāo 部首 总笔画 11

    ["指导,训诲。 ~习。~头。~正。~师。~导。管~。请~。~学相长。因材施~。使,令。 风能~船走。指“宗教” ~士。~主。~皇。~堂。姓。","传授。 ~课。你~给我做。"]详细解释

  • 拼音 míng 部首 总笔画 8

    ["亮,与“暗”相对。 ~亮。~媚。~净。~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灭。~眸。~艳。~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清楚。 ~白。~显。~晰。~了。~确。~朗。懂得,了解。 ~哲保身。不~事理。深~大义。公开,不隐蔽。 ~说。~讲。~处。能够看清事物。 ~察秋毫。耳聪目~。眼~手快。睿智。 英~。贤~。~君。视觉,眼力。 失~。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 ~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次(专指日或年) ~日。~年。中国朝代名。 ~代。姓。"]详细解释

明教的分字组词

明教的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