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节
- 拼音
zhēn jié
- 注音
ㄓㄣ ㄐㄧㄝˊ
- 繁体
- 貞節
贞节的意思
词语解释
贞节
引证解释
忠贞不二的节操。
引《文选·张衡<东京赋>》:“执谊顾主,夫怀贞节。”
薛综 注:“夫,犹人人也。言执礼义之心,顾思 汉•德,人怀贞正之志分也。”
唐 李德裕 《授郑裔绰渭南县尉直宏文馆制》:“况两代持衡,皆有贞节,守正持法,遗风凛然。”
清•翁志琦 《反班婕妤怨歌行》:“薄俗区故新,君子秉贞节。”引汉•刘向 《说苑·建本》:“昔者 东夷 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壻,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
北周 庾信 《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用 曹大家 之明训,执 宋•伯姬 之贞节。”
老舍 《四世同堂》十六:“老太太深信她的哲理是天下最好的,因为‘忍’字教她守住贞节,度过患难,得到像一个钢针那么无趣而永远发着点光的生命。”
国语辞典
贞节
坚定不移的节操。
女子守贞或夫死而不改嫁的节操。
网络解释
“贞”为“正”,用在女性对男子,特别是妻子对丈夫的关系上,则是指专一。秦汉时期,女性伦理之中的贞节观念,并没有被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加以倡导,女性再嫁乃寻常之事。至宋代,形成理学,改变了中国的学术思想以及风俗制度,也使妇女的贞节观念在崇古的基础上愈演愈烈。经过宋、元、明三代对贞节观念的极端倡导,在进入清朝以后,贞节的含义变得十分偏狭了,似乎成了一种宗教。秦始皇首倡贞节,尊巴清为“贞妇”,并建“怀清台”。“贞”旧读“zhēng”。
贞节的字义分解
-
节
拼音 jiéjiē 部首 艹 总笔画 5["①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如 竹~。~外生枝。②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如 关~。两~车厢。③段落,事项。如 ~~(一段一段地,逐步)。~目。④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如 ~气。~令。⑤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如 ~日。⑥礼度。如 礼~。⑦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如 ~奏。~拍。~律。⑧操守。如 ~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⑨省减,限制。如 ~省。~制。开源~流。⑩略去,简略。如 ~选。~录。⑪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如 符~。使~。⑫姓。","◎〔~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