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典
- 拼音
- wǔ diăn
- 注音
- ㄨˇ ㄉㄧㄢˇ
五典的意思
词语解释
五典
引证解释
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
引《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
孔 传:“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蔡沉 集传:“五典,五常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传说中的上古五部典籍。
引《左传·昭公十二年》:“﹝ 倚相 ﹞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 注:“皆古书名。”
《书序》:“少吴、顓頊、高辛、唐、虞 之书,谓之五典。”
南朝•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皇世《三坟》,帝代《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引南朝•梁 萧纲 《南郊颂》:“《五典》三墨,既葳蕤于璧水;九流《八索》,亦繽纷于 石渠。”
明•沉受先 《三元记·讲学》:“素志惟甘清淡,《三坟》、《五典》沉酣。”指《诗》、《书》、《易》、《礼》、《春秋》五经。
引汉•荀悦 《申鉴·政体》:“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五典以经之,群经以纬之。”
《后汉书·朱浮传》:“五典纪国家之政,《鸿范》别灾异之文。”
李贤 注引《礼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国语辞典
五典
少昊、颛顼、高辛、唐、虞所著的典籍。
引汉·孔安国〈书经序〉:「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文选·张衡·东京赋》:「昔常恨三坟五典既泯,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
网络解释
五典的字义分解
-
五
拼音 wǔ 部首 一 总笔画 4["①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如 ~彩。~官。~谷。~金。~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行(指金、木、水、火、土)。~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脏(指心、肝、脾、肺、肾)。②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详细解释
-
典
拼音 diǎn 部首 八 总笔画 8["①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如 ~籍。字~。词~。经~。引经据~。②标准,法则。如 ~章。~制。~故( ➊ 典制和掌故; ➋ 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范。~雅。~礼。~型。③指典礼。如 盛~。大~。④主持,主管。如 ~试(主持科举考试之事)。~狱。⑤活买活卖,到期可以赎。如 ~卖。~押。~契。⑥姓。"]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