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号
- 拼音
- míng hào
- 注音
- ㄇㄧㄥˊ ㄏㄠˋ
- 词性
- 名词
- 繁体
- 名號
名号的意思
词语解释
名号
引证解释
名称;名目。
引《荀子·赋》:“名号不美,与暴为邻。”
南朝•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详夫 汉•来杂文,名号多品。”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隋 氏二世,分置两都,此并规模宏远,名号非一。”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有数十处院宇,多有名号。”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要》一(五):“为避人注目,就题了‘乾亨行’的名号,装作做买卖的样子。”名声。
引《吕氏春秋·劝学》:“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利污义,砥厉名号者不以欲伤行。”
殷夫 《血字·别了,哥哥!》诗:“在你的一方,哟,哥哥,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称号。
引《韩非子·诡使》:“夫立名号所以为尊也,今有贱名轻实者,世谓之高。”
《史记·秦始皇本纪》:“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金•王若虚 《诸史辨惑》上:“皇降而帝,帝降而王,名号之异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一节:“各国诸侯也先后称王, 周 天子的空名号,失了作用。”姓名;名字与别号。
引元•刘唐卿 《降桑椹》第二折:“他可便单题着咱名号,我须索从头至尾问箇根苗。”
明•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唐•宋 间恶少,竞刺其身……国朝此风遂絶。惟冶游儿与倡伎密,或札刺名号,以互相思忆。”
《老残游记》第十六回:“这个凭据是谁的笔蹟;下面註着名号,你也不认得吗?”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三章:“换以同一意义生徒已知之语句,凡人之名号互易,草木鸟兽之异名……皆以此法解释之。”引晋•慧远 鸠摩罗什 《大乘大义章》卷上:“能一时於千万国土,皆作佛事,种种名号,种种之身,教化众生。”
唐•智昇 《集诸经礼忏仪》卷下:“十方 如来 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宋•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予之外兄 赵盖,宗室也……日诵 定光佛 千声。予曰:‘世人诵名号多矣,未有诵此佛者,岂有説乎?’”谓持诵佛号。
国语辞典
名号
名号的字义分解
-
号
拼音 hàoháo 部首 口 总笔画 5["①名称。如 国~。年~。字~。②旧指名和字以外的别号。如 如“李白字太白,~青莲居士”。③记号,标志。如 信~。暗号。④排定的次序或等级。如 编~。~码。⑤扬言,宣称。如 ~称。项羽兵四十万,~百万。⑥指某种人员。如 病~。伤~。⑦标上记号。如 ~房子。把这件东西~上。⑧号令,命令。如 发号施~令。~召。⑨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如 吹~。~兵。⑩量词,用于人数。如 昨天去了几十~人。","①拖长声音大声呼叫。如 呼~。~叫。②大声哭。如 哀~。~丧。~啕大哭。"]详细解释
-
名
拼音 míng 部首 夕 总笔画 6["①人或事物的称谓。如 ~字。~氏。~姓。~义。~分( fèn )。~堂。~落孙山。~存实亡。②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为罗敷”。③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如 这些人以“办学”为~,行骗钱之实。④叫出,说出。如 不可~状。⑤声誉。如 ~誉。~声。~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噪一时。~过其实。⑥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如 ~人。~士。~师。~将( jiàng )。~医。~著。~流。~言。~胜。~剧。⑦占有。如 不~一文。⑧量词,用于人。如 三~工人。"]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