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ái qú

白渠

拼音
bái qú
注音
ㄅㄞˊ ㄑㄩˊ

白渠的意思

词语解释

白渠bái qú

  1. 宫观名。

  2. 汉代关中平原人工灌溉渠道。在今陕西省境。汉白公所开,故名。

引证解释

  1. 宫观名。

    太平御览》卷一七九:“﹝ 汉•宫殿﹞有 临仙观 …… 白渠观。”

  2. 汉•代 关中 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在今 陕西省 境。 汉•白公 所开,故名。

    汉书·沟洫志》:“太始 二年, 赵 中大夫 白公,復奏穿渠引 涇水,首起 谷口,尾入 櫟阳,注 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顷,因名曰 白渠。”
    古诗源·郑白渠歌》:“田於何所, 池阳 谷口,郑国 在前白渠 起后。”

国语辞典

白渠bái qú

  1. 汉武帝太始二年所开凿的人工灌溉渠道。位于关中平原,自谷口南流至栎阳注入渭水,长约二百里,灌溉面积高达四五〇〇顷。唐朝分为太白、中白、南白三渠。自西元一九三〇年后,改筑泾惠渠。

    《汉书·卷二九·沟洫志》:「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

网络解释

白渠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 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汉书·沟恤志》)。该渠在郑国渠之南,两渠走向大体相同白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注入渭水,而郑国渠的下游注入洛水。

白渠的字义分解

  • 拼音 qújù 部首 总笔画 11

    ["水道,特指人工开的河道或水沟。 ~道(亦指途径,门路)。沟~。大。 ~帅。~魁(首领)。方言,他。 ~侬(他,他们)。~辈。车辋,古代车轮的外圈。","通“讵”。相当于“岂”、“哪里”。“掾部~有其人乎?”"]详细解释

  • 拼音 bái 部首 总笔画 5

    ["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 ~色。~米。明亮。 ~昼。~日做梦。清楚。 明~。不~之冤。纯洁。 一生清~。~璧无瑕。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 空~。~卷。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 ~忙。~说。没有付出代价的。 ~吃~喝。陈述。 自~。道~(亦称“说白”、“白口”)。与文言相对。 ~话文。告语。 告~(对公众的通知)。丧事。 红~喜事(婚事和丧事)。把字写错或读错。 ~字(别字)。政治上反动的。 ~匪。~军。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 ~族。~剧。姓。"]详细解释

白渠的分字组词

白渠的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