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 拼音
- dēng gāo
- 注音
- ㄉㄥ ㄍㄠ
- 词性
- 动词
登高的意思
词语解释
登高
引证解释
升至高处。
引《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刘基 《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郁达夫 《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引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引晋•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
《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锦的别名。
引晋•陆翽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鄴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国语辞典
登高
登上高处。
引《礼记·曲礼上》:「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史记·卷二七·天官书》:「登高而望之,下属地者三千里。」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盖本于此。」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网络解释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登高的字义分解
-
登
拼音 dēng 部首 癶 总笔画 12["①上,升。如 ~山。~车。~门。~天。~台。~场( chǎng )。~高。~攀。~临。~科。~程。~堂入室。②踩,践踏,脚向下用力。如 ~踏。踢~。③记载。如 ~记。~报。~载。④谷物成熟。如 ~岁(丰年)。五谷丰~。⑤立刻。如 ~时。“~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⑥进。如 ~崇(进用推崇)。⑦方言,穿。如 ~上靴子。"]详细解释
-
高
拼音 gāo 部首 高 总笔画 10["①由下到上距离大的,与“低”相对。如 ~峰。~空。~踞。~原。~耸。~山流水(喻知己、知音或乐曲高妙)。~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瞻远瞩。②高度。如 他身~一米八。③等级在上的。如 ~级。~考。④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如 ~质量。~消费。~价。~档。~手。~能物理。⑤声音响亮。如 引吭~歌。⑥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见。~就。~论。~寿。~堂。~徒。⑦热烈、盛大。如 ~昂。兴~采烈。⑧显贵,道德水平高。如 崇~。清~。~风亮节。~尚。~雅。~洁。⑨宗族中最在上之称。如 ~祖。⑩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如 ~锰酸钾。⑪姓。"]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