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ā tǐ

八体

拼音
bā tǐ
注音
ㄅㄚ ㄊㄧˇ
繁体
八體

八体的意思

词语解释

八体bā tǐ

  1. 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所谓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后以指书法

  2. 指八种文体风格

引证解释

  1. 八种书体。 秦 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 秦 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 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 唐•张怀瓘 《书断》。后以指书法。

    南朝•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穷六义怀抱,究八体毫端。”
    清•吴伟业 《题西泠闺咏》之四:“双声宛转连珠格,八体浓纤倒薤看。”

  2. 指八种文体风格。

    南朝•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縟,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国语辞典

八体bā tǐ

  1. 秦代统一六国文字之后通用的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书体。大篆相传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小篆为李斯、赵高、胡毋敬据大篆简化而得,大、小篆并简册所用;刻符施于符信;虫书是在篆文基础装饰鸟虫图形;摹印使用在玺印之上,也称为缪篆」;署书指封检上的题字;殳书则是使用在戈、戟等兵器题铭;隶书行于公府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2. 体,文章作品体貌八体指八种文章作品的风格。刘勰概括文章风格,区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类,称为「八体」。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八体的字义分解

  • 拼音 tǐtī 部首 总笔画 7

    ["人、动物的全身。 身~。~重。~温。~质。~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能。~貌。~魄(体格和精力)。~育。~无完肤。身体的一部分。 四~。五~投地。事物的本身或全部。 物~。主~。群~。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 固~。液~。~积。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 ~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文章的体裁,如“骚~”、“骈~”、“旧~诗”)。字~。事物的格局、规矩。 ~系。~制。亲身经验、领悟。 ~知(亲自查知)。~味。身~力行( xíng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谅。~贴。~恤。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己〕❶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❷亲近的,如“~~话”,亦作“梯己”。"]详细解释

  • 拼音 部首 总笔画 2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 ~面玲珑。~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详细解释

八体的分字组词

八体的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