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 fú

三伏

拼音
sān fú
注音
ㄙㄢ ㄈㄨˊ
词性
名词
反义词
头伏

三伏的意思

词语解释

三伏sān fú

  1. 一年中最炎热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十天;然后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后是末伏,十天。

    如今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关汉卿《窦娥冤》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2. 专指末伏

    the last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翻译

  • 英语 three periods forming the hottest periods of summer, from mid-July to mid-August, namely: 初伏 (mid-July)​, 中伏 (late July to early August)​, 末伏 (mid-August)​
  • 法语 trois périodes formant les périodes les plus chaudes de l'été, de mi-Juillet à la mi-août

引证解释

  1. 初伏、中伏、末伏。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南朝•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三伏渐终,九夏将谢。”
    宋•梅尧臣 《中伏日永叔遗冰》诗:“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
    清•方文 《张
    道人园居歌》:“今年暑热何太酷,五月中旬三伏。”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三伏之后,还有三八二十四个秋老虎哩。”

  2. 指末伏。农谚:“头伏芝麻二伏豆,三伏里头菉豆。”

  3. 三面埋伏三重伏兵

    左传·隐公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衷 戎 师,前后击之,尽殪” 唐•孔颖达 疏:“衷 戎 师者,谓 戎 师在三伏之中。”
    新唐书·叛臣传上·僕固怀恩:“令 高彦崇、浑日进、李光逸 设三伏以待。”
    《新唐书·北狄传·契丹:“张九节 为三伏伺之, 万荣 穷,与家奴轻骑走 潞河 东。”

国语辞典

三伏sān fú

  1. 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分别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金瓶梅·第八回》:「那时正值三伏天道,十分炎热。」
    红楼梦·第六七回》:「今年三伏雨水少,这果子树上都有虫。」

  2. 三重伏兵。

    《旧唐书·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玚令高彦崇、浑日进、李光逸等设三伏以待之,贼半渡,伏发,合击而走之。」

网络解释

三伏 (科普知识)

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每年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如果出现庚日,中伏就为十天,否则为二十天,所以大多数年份中伏都为二十天,相应地,大多数年份三伏都是四十天。

三伏的字义分解

  • 拼音 sān 部首 总笔画 3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 ~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表示多次或多数。 ~思而行。~缄其口。"]详细解释

  • 拼音 部首 总笔画 6

    ["趴,脸向下,体前屈。 ~卧。~案读书。低下去。 此起彼~。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 ~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使屈服。 降~。降龙~虎。隐藏。 ~兵。埋~。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 ~日。~旱。~暑。~天。姓。"]详细解释

三伏的分字组词

三伏的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