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残守缺
抱残守缺的意思
残:残缺;不完整。
指舍不得扔下破旧东西。也作“保残守缺”。
出处:东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人守旧,不肯接受新事物。
例子:这些似乎都是抱残守缺,汇集众说而成。(朱自清《经典常谈 周易第二》)
正音:“抱”,读作“bào”,不能读作“bāo”。
辨析:“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墨守成规”;都有“因循守旧”的意思。但“抱残守缺”偏重在不肯革新;不肯接受新事物;“故步自封”偏重在不肯上进;不求进取;“墨守成规”偏重在按老规矩办事。
谜语: 文物管理员 (谜底:抱残守缺)
故事: 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的小儿子刘歆在汉哀帝时任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他向汉哀帝建议派专人研究《左传》,同行十分不满意,他指责他们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最后被同行联合排挤出京城,只好去做河内郡太守。
抱残守缺的详细解释
【释义】
固守旧有残缺的经文不放。语本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后用“抱残守缺”比喻固守旧有事物或思想,而不知改进变通。
【典源】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据《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引)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臧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臧,校理旧文,得此三事,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传或间编。传问民间,则有鲁国(柏)[桓〕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闵,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1]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
注解
[1]挟:怀著。
【典故】
“抱残守缺”原作“保残守缺”。刘歆,字子骏,为汉代学者,继父业,整理六艺群书,编成《七略》。对经籍目录学具卓越贡献,为中国目录学之始。哀帝时,刘歆建议古文经传立于学官,博士、朝臣反对,于是他致书太常博士,极力陈述自己的主张说:几经朝代兴迭,战火洗礼,导致现今流传的经文内容残缺脱落、错误很多。我朝开朝以来陆续发现如《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等用古文写的经书,应该以古文为根据,改正今文的错误,如果还想固守残破不全的经文,怀著害怕蒙受个人损失的私心,没有服从真理和勇于改正的公心,或是因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只知附和他人,随口议论是非,难道不可悲吗?后来“抱残守缺”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固守旧有事物或思想,而不知改进变通。
【书证】
- 01.清・西岷山樵〈野叟曝言序〉:“今则去先生之世已远,无所忌讳,其后嗣既出其书矣;徒以兵燹剥蚀,使海内才人皆有抱残守缺之憾。”
- 02.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八・顾炎武》:“读书论道,重在大端,疏于末节,岂若抱残守缺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
【用法】
语义比喻固守旧有事物或思想,而不知改进变通。
类别用在“依循旧章”的表述上。
例句
①如果每个人都像他这样抱残守缺,那社会永远不会进步。
②以他那种抱残守缺的作风,不知要如何领导这家高科技公司。
③学术论文要有创见,若只是拼凑古人的言语,将会被讥为抱残守缺。
④为了求新求变,从今以后,大家要抛弃抱残守缺的观念,努力开创新机。
⑤也许你会认为我是在抱残守缺,但事实上我是在保护固有文化的薪传火种。
⑥认识固有文化很重要,但如果认为一定要回到旧有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抱残守缺了。
抱残守缺的翻译
- retain what is old and outworn
- 役にたたない古いしきたりをいつまでも固守(こしゅ)する;保守的で革新しようとしない
- se cramponner,s'attacher à ce qui est désuet et défectueux
- держáться за стáро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