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ǐáng

趾昂气粗

拼音zhǐ áng qì cū

注音ㄓˇ ㄤˊ ㄑㄧˋ ㄘㄨ

繁体趾昂氣粗

近义词趾高气扬

趾昂气粗的详细解释

折叠 展开

【释义】

即“趾高气扬”。见“趾高气扬”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趾高气扬”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战国时,齐国大臣孟尝君到楚国为相,楚王送他象牙雕塑的床为见面礼,命登徒送去。登徒觉得象牙床太贵重,要是不小心弄坏了可赔不起,便央求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想办法阻止此事,事成后愿以祖传的宝剑做为答谢。公孙戍答应帮忙,便去见孟尝君,劝他不要接受楚国的这个礼物,孟尝君问他为什么,他说:“您所到的小国,均敬仰您、信赖您,是听闻您在齐国能解救民生贫困,使即将灭绝者得以存续。那些国家的杰出人士,都将国事嘱托于您,是因为仰慕您的义气与廉节。今天若接受楚国这个贵重的礼物,那么其他您尚未造访的国家要如何接待您呢?所以臣劝您不要接受这份厚礼。”孟尝君听了觉得有道理,立即接受他的建议。 公孙戍于是快步离去,但是还没出门就被叫回来。孟尝君问他:“你要我别收这份礼的建议是很好,但是你为什么走路时把脚抬得那么高?样子显得那么神气?”公孙戍说:“因为我有三件喜事,还外加一支宝剑。”孟尝君问他说的是什么,他说:“您有门下食客好几百人,都没人敢进谏,只有我敢,这是一喜;再者,我的谏言又获得采纳,这是二喜;进谏后可使您免于过错,这是三喜。此外,登徒不愿护送象床,他允诺:我如果帮了他的忙,便送我宝剑一把作为答谢。”孟尝君问他是否收到宝剑,他说还没有。孟尝君不但要他赶快去把宝剑收下,还在门板上写下:“能使我扬名、阻止我犯错,纵然私下收受宝物的人,都请快来进谏。” 除了《战国策》之外,时间较早的《左传》已有“举趾高”的说法。《左传・桓公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说的是:斗伯比觉得莫敖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显得很骄傲,必定会失败。不过,在《战国策》中,除了“举足之高”的用法又接以“志之扬”,语义较完整。后来“趾高气扬”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战国策》演变而出,用于形容人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书证】

  • 01.清・苏桓〈报陈龙媒书〉:“士君子失意落节,磊块不堪,咄嗟展转,难以言譬。稍获知遇,趾昂气粗,好恶横中,苍白易外。”

安居乐业成语接龙

折叠 展开

趾昂气粗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áng), 日部,共8画

1、昂 [ áng ]

仰,高抬。如:~首。~然。

高,贵。如:~贵。价~。

情绪高。如:~扬。高~。~藏( cáng )(形容人的仪表雄伟,气宇不凡的样子)。~奋。气~~。

读音(qì), 气部,共4画

1、气 [ qì ]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如:~体。

呼吸。如:没~了。~厥。~促。~息。一~呵成。

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如:~候。~温。~象。

鼻子闻到的味。如:~味。臭~。

人的精神状态。如:~概。~节。~魄。~派。~馁。

怒,或使人发怒。如:不要~我了。~恼。~盛( shèng )。忍~吞声。

欺压。如:受~。

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如:~功。~血。~虚。

中医指某种症象。如:痰~。湿~。

景象。如:和~。~氛。~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读音(cū), 米部,共11画

1、粗 [ cū ]

疏忽,不周密。如:~心。~疏。~略。~率( shuài )。

不精致,工料毛糙。如:~糙。~劣。~料。~纸。~粮。~制滥造。去~取精。

长条东西直径大的:~大。~壮。~重。~实。~线条(a.指毛道粗的线条:b.喻粗率的性格、作风,亦喻文章的粗略的构思)。~枝大叶。

颗粒大的。如:~沙子。

声音低而大。如:~哑。~声~气。

鲁莽。如:~鲁。~暴。~野。~犷。~俗。~笨。~人。~手~脚。

略微。如:~略。~具规模。

读音(zhǐ), 足部,共11画

1、趾 [ zhǐ ]

脚。如:~高气扬。

脚指头。如:~骨。~甲。

踪迹:“庶追芳~”。

古同“址”。

趾昂气粗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