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ǒu

子虚乌有

拼音zǐ xū wū yǒu

注音ㄗˇ ㄒㄩ ㄨ ㄧㄡˇ

繁体子虛烏有

感情贬义成语

近义词捕风捉影 荒诞不经

反义词千真万确 铁证如山 勿庸置疑

子虚乌有的意思

折叠 展开

指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事物(子虚、乌有:人名)。
指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事物(子虚、乌有:人名)。

出处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文贵征实,不蕲于振奇,所以愧文士子虚乌有之习也。(清・沈惟贤《万国演义序》)

辨形”,不能写作“”。

辨析子虚乌有”与“荒诞不经”有别:“子虚乌有”侧重于形容不存在;“荒诞不经”侧重于形容不合理。

谜语 一点不在乎 (谜底:子虚乌有)

故事 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子虚赋》讲楚王派子虚去访问齐王。齐王率全国游猎能手陪同子虚外出打猎。子虚竭力向陪同的乌有先生吹嘘楚王的游猎盛况,故意贬低齐王。乌有先生立即替齐王辩驳,向子虚发难。

子虚乌有的详细解释

折叠 展开

【释义】

子虚和乌有都是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构的人物。#典出《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后用“子虚乌有”比喻为假设而非实有的事物。

【典源】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

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1]以“[2]”,虚言也,[3];“乌有先生”者,[4]此事也,[5]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借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注解

[1]相如: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7),字长卿,汉蜀郡成都人。为人口吃而善著书,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称病免官。复以子虚赋得武帝赏识,又作上林赋以献,拜为郎。后奉使西南,转迁孝文园令。相如之赋,词藻瑰丽,气韵排宕,为汉赋辞宗,影响当代及后世甚钜。亦称为“马相如”。

[2]子虚: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虚构人物,为楚国的使臣。以“子虚”为名,取其虚言义,表所言者皆虚假不真实。

[3]为楚称:称道楚国的盛况。楚,国名。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

[4]乌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虚构人物。以“乌有”为名,取其无有义,表所言者皆无此事。作者藉齐国乌有先生之口,提出各种问题。

[5]为齐难:反问齐国的情况。难,音nàn,质问。齐,国名。战国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东南部一带。

参考

另可参考:《汉书・卷一○○・叙传下》

【典故】

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年轻时,曾在梁孝王处当了几年的门客。那段时间里,他与众多文士来往,为自己的创作生涯立下良好基础。梁孝王死后,相如返回家乡,过著贫困的生活,直到喜好辞赋的汉武帝即位,命运才有所好转。根据《史记》的记载,武帝读到司马相如创作的〈子虚赋〉时,极为赞赏,他以为是前人的佳作,于是叹惜道:“可惜我不能与这样的人生在同时!”当时有个狗监(主管饲养天子猎犬的官)在旁,他恰好是相如的同乡,便禀告武帝说:“这篇文章其实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所作。”武帝一听,立即召见相如。相如告诉武帝:“这篇赋确实是我写的,不过它的内容只是叙述诸侯的游猎而已,没什么可观之处,请您让我再写一篇描述天子游猎的赋。”武帝十分高兴,便请他立即创作,相如于是再写〈上林赋〉。至于那篇让武帝一见便赞赏不已的〈子虚赋〉,内容中是以虚设的“子虚”、“乌有先生”与“无是公”三人进行对话。楚人子虚出使齐国,齐王派人陪他游猎,后来子虚在乌有先生面前故意谈起此事,然后借吹嘘楚王畋猎之盛况以贬低齐王。乌有先生为维护齐王而反问子虚很多问题,并评论楚王为“奢言淫乐而显侈靡”。无是公听了两人的争辩,又以周天子畋猎之盛大来压倒楚、齐两国。文章终了时,则归结到反对奢侈淫靡而提倡节俭。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情完全是虚构的,连“子虚”、“乌有”等人名其实也是不存在的,后来便用“子虚乌有”比喻为假设而非实有的事物,例如:“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本是子虚乌有,不过是艺术家心中的理想世界罢了。”

【书证】

  • 01.《汉书・卷一○○下・叙传下》:“文艳用寡,子虚乌有,寓言淫丽,托风终始,多识博物,有可观采,蔚为辞宗,赋颂之首。”
  • 02.明・汤显祖《南柯记》第一五出:“添故事与龟山荣耀,赏他何官则好?笑子虚乌有,寡人得侍同朝。”
  • 03.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卷一○・吴喆》:“今与子相聚,殊乖所望,岂其讹以传讹,本属子虚乌有乎?”
  • 04.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一○・国初满洲武将得力于三国演义》:“罗贯中《三国演义》,多取材于陈寿、习凿齿之书,不尽子虚乌有也。”
  • 05.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然其事为理所宜有,固不必以子虚乌有视之。”

【用法】

语义比喻为假设而非实有的事物。

类别用在“虚假不实”的表述上。

例句

他讲的那些故事只是子虚乌有,你居然会相信?

为了行骗,他子虚乌有地对外宣称自己是个富豪之子。

他的这些罪名都是子虚乌有,完全是背后有人恶意抹黑。

敌人为了除掉他,罗织了许多子虚乌有的罪名来陷害他。

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本是子虚乌有,不过是艺术家心中的理想世界罢了。

这部小说描写的虽然是子虚乌有的幻想世界,所要表达的意念,却比现实世界还要真实深刻。

子虚乌有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wū), 丿部,共4画

1、乌 [ wū ]

指“乌鸦”如:~白马角(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飞兔走(喻日往月来,时间流逝)。~合之众。

黑色的。如:~亮。~云。

无,没有。如:化为~有。

文言疑问词,哪,何。如:~足道哉?

同“呜”,呜乎。

姓。

读音(zǐ), 子部,共3画

1、子 [ zǐ ]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如:~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

植物的果实、种子。如:菜~。瓜~儿。~实。

动物的卵。如:鱼~。蚕~。

幼小的,小的。如:~鸡。~畜。~城。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如:~弹( dàn )。棋~儿。

与“母”相对。如:~金(利息)。~母扣。~音(辅音)。

对人的称呼。如: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先秦诸~。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如:~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用于计时。如:~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爵。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如:旗~。乱~。胖~。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如:敲了两下~门。

姓。

读音(yǒuyòu), 月部,共6画

1、有 [ yǒu ]

存在。如:~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表示所属。如:他~一本书。

表示发生、出现。如:~病。情况~变化。

表示估量或比较。如:水~一丈多深。

表示大、多。如:~学问。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如:~劳。~请。

无定指,与“某”相近。如:~一天。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如:~夏。~宋一代。

2、有 [ yòu ]

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读音(xū), 虍部,共11画

1、虚 [ xū ]

空。如:~无。~实。~度。~名。~左(尊敬地空出左边的座位,古代以左为尊)。空~。乘~而入。

不真实的。如:~伪。~假( jiǎ )。~妄。~惊。~夸。~构。~传。~张声势。

内心怯懦。如:做贼心~。

不自满。如:~心。谦~。~怀若谷(喻对人十分谦虚)。

抽象的。如:~词。

衰弱。如:~弱。~胖。~汗。~脱。气~。血~。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同“墟”,大丘。

同“圩”,集市。

子虚乌有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

子虚乌有相似的成语

折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