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ànzhǐzhīshēng

变徵之声

拼音biàn zhǐ zhī shēng

注音ㄅㄧㄢˋ ㄓˇ ㄓ ㄕㄥ

繁体變徵之聲

感情中性成语

变徵之声的意思

折叠 展开

徵:古代五音之一;变徵:指古代七声音阶中的第四音级。
指悲凉的音乐。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用法作宾语;指悲凉的声音。

故事 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请义士荆轲与高渐离出面去刺杀秦王嬴政。一切准备就绪,太子丹率手下着白装送他们到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变徵之声,慷慨激昂,一行人洒泪告别。

变徵之声的详细解释

折叠 展开

【释义】

高而悲壮的声音。《战国策・燕策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三折》:“俺击筑,荆卿和歌,诚为变徵之声!”

变徵之声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之 [ zhī ]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如: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如: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如: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如: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读音(biàn), 又部,共8画

1、变 [ biàn ]

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变化;改变。如:情况~了。~了样。

变成。如:沙漠~良田。后进~先进。

使改变。如:~废为宝。

能变化的;已变化的。如:~数。~态。

变卖。如:~产。

变通。如:通权达~。

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如:事~。政~。

指变文。如:目连~。

姓。

读音(shēng), 士部,共7画

1、声 [ shēng ]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如:~音。~带。

消息,音讯。如:~息。不通~气。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如:~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名誉。如:名~。

音乐歌舞。如:~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读音(zhǐzhēng), 彳部,共15画

1、徵 [ zhǐ ]

召,征召。《爾雅•釋言》:“徵,召也。”

求;取。《左傳•哀公七年》:“夏,公會吴于鄫,吴來徵百牢。”

敛取;征收。《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徵其賦。”

徭役;租税。《管子•治國》:“而上徵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徵矣。”

证验;效应。《廣韻•蒸韻》:“徵,證也。”

征兆;迹象。《左傳•昭公十七年》:“往年吾見之,是其徵也。”

证明。《廣雅•釋詁四》:“徵,明也。”

征聘;纳币以成婚礼。《集韻•蒸韻》:“徵,成也。”

追究;责问。《左傳•僖公四年》:“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又指征询。唐沈既濟《任氏傳》:“徵于小僮,小僮笑曰:‘無之。’”

典,主管。《莊子•天道》:“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

虚。《爾雅•釋詁上》:“徵,虚也。”

姓(旧读zhǐ)。《三國志•吴志•程秉傳》:“秉為傅時,率更令河南徵崇亦篤學立行云。”

2、徵 [ zhēng ]

古代五声音阶的第四音,又名“迭”。相当于工尺谱上的“六”,现在简谱上的“5”。《爾雅•釋樂》:“徵謂之迭。”《正字通•彳部》:“徵,五聲之一,絃用五十四絲,其聲清。”

3、徵 [ ]

通“懲”。《荀子•正論》:“凡刑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未也。”

用同“澂”。澄清。《資治通鑑•漢桓帝延熹二年》:“陛下不加清徵,審别真偽。”

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澄城县西南。《集韻•蒸韻》:“徵,縣名,在同州。”

变徵之声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